合唱教学的短期行为和长远打算
2018-07-14 15:28:20
  • 0
  • 0
  • 0

合唱,作为一项全民普及的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高超艺术水准的群众歌咏活动,已经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因为它是专业性很强的舞台声乐艺术表演和演唱的形式,所以每个合唱团都聘请了懂合唱的指导教师(指挥)来编导和统帅这支几十人的合唱队伍。

合唱团的成员均是喜欢合唱歌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各地的合唱团除少数专业的属官办的合唱团以外,绝大多数合唱团都是由社区一类的群众组织自发自办起来的,参加合唱团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非声乐专业的普通的老百姓,都是出自于对唱歌或对音乐感兴趣,出于喜欢和热爱这项活动而主动自愿参加到合唱的队伍中来的,因而对声乐的知识、声乐展演的水平及舞台的经验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心中一片空白。

尤其是那些刚组建起来的,活动时间不过二三年的合唱队伍在进行合唱的活动中更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团员识谱的能力差,有的根本就不识谱,只是有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凭着热情和满腔热血来到了合唱团。什么是合唱,合唱怎么唱,如何进行合唱,一问三不知,这是许多合唱团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

有许多合唱团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外来财政资源的支持。团内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短缺,只靠收团员为数不多的团费在支撑局面,所以大多在聘请指导教师(指挥)方面顾虑重重。

在合唱团里,指导教师(指挥)既是这个团队的业务核心,也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他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合唱团队的演唱水平的高低,非同小可,不可小觑。

在师资力量缺乏和合唱团员素质不高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开展合唱活动,是令每个合唱团头痛的首要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步是要解决音色的问题。合唱是由多人参加的同唱一首歌的群体活动,首先是音色必须要统一,有了统一的音色,唱出的歌声才会有和谐感。

调整音色,是首先要把发声的位置都调整到美声唱法的这个轨道上来。然后用美声唱法作为奠基,为独唱式唱法和弱声含着唱的唱法去筑桥铺路。

合唱一定要用“独唱式唱法”和“弱声含着唱的唱法”这两条腿走路,才能达到合唱效果的完美意境,瘸腿肯定是不行的。合唱唱法的瘸腿,必然会导致合唱音色的失色。

第二步,如何去运用合唱中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在不违背原著的前提下,在作品中运用些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是为作品增辉加彩,锦上添花,增加审美的力度。

艺术手段包括:

疏与张的对比;

快与慢的对比;

强与弱的对比;

高与低的对比;

点与线的对比;

等等。

艺术技巧包括:

在合唱中,字头的软起和激起;2拍之内的弱后强或强后弱;4拍以上的弱强弱,等等。

这些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在合唱中是经常使用到的。但指导教师在编导排练中却总是感到缺东少西,常常是因唱的不到位,达不到预想的合唱效果而产生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教学上出了问题。

一首新的合唱作品拿到手之后,应该怎样去唱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深刻内涵,以期达到理想的音乐效果,这完全是由指导教师(指挥)一个人决定的事。首先,他要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加上他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及对审美取向的理解和选择,以及根据他对合唱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种类掌握的熟练程度进行综合筛选和考虑,最后由指导教师(指挥)一手编撰出带有各种浓厚感情色彩的、动人心扉的、对作品内容表达的全套方案来。这就是所说的“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然后才能对参加合唱的队员们进行教授和排练。这几个环节必须面面俱到,缺一不可,所以说指导教师(指挥)是合唱团的核心,也是灵魂。

一个完整的作品曲谱构思编排完了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编导”的问题了。

编导也是传导,就是教学。是将指导教师(指挥)心中构想的作品蓝图教授给合唱团每个演唱者的心中去,然后再由这些合唱参与者们将指导教师(指挥)心中的蓝图梦想展现出来,在舞台上经过演绎成为现实,最终让观众去接受与评价。

这就是整个演绎合唱作品的流程,各个合唱团都是如此照搬。

教学,既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技巧。

填鸭式的教学,是一种原始的教学方式。指导教师在台上教一句,下面的队员跟着学记一句,其中也包括所要采取的艺术手法、手段和艺术技巧也连带一起教授给合唱队员,下面的队员也似懂非懂地“照葫芦画瓢”的跟着学唱。这种教学方式很简单,但也很被动,大多是针对组团时间短,队员素质较差,理解不了指导教师(指挥)教学意图的,是无奈的一种教学选择。

作为入行时间短,还对合唱怀有一知半解,处于懵懂状态的新队员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在初期训练中还是很有帮助的,不失是一种好办法,尽管很笨拙但却很实用。

这种教学的缺点是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重点。更不知道这其中蕴含的艺术手法、手段和技巧是为何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更不晓得怎样去发挥和利用,让新学员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在现实的排练和演出中就会出现时而忘却、时而唱得不到位,进而达不到指挥要求的现象发生,这令指导教师(指挥)感到十分困惑和苦恼。

如何进行改正和调整?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打破原来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破斧沉舟式的教学改革。

一、将排练曲目的教学暂时停下,改为合唱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果一个合唱团有1/3的合唱队员没有进行过短期培训,没有合唱基础知识的概念,他们甚至不懂什么是合唱,不懂怎样去唱合唱,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唱合唱,那么他们就会在合唱的排练当中屡屡犯错,不断的出现“搅局”的现象。指导教师(指挥)就只能不得已将正在进行的排练暂停,进行纠正。这样就会既耗时费力也影响进度,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磨刀不误砍柴工”,花费二三个课时来调整好整体的音色,以保证独唱式发音和弱声含着唱的发音,两种发音的声乐位置和发音的质量都能达到要求,学生不懂或不会唱的原因是指导教师(指挥)教授的方式方法不得当,学生听不懂,没有理解或没有掌握,因而才会出现在歌唱中的偏差。当然也存在学生因缺课没听见,或虽然人在课堂上而心却远走他乡,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溜号的原因所在。

课堂上在排练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如果80%的学生都犯同一个错误,那是教学方面出现了问题。如果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出现的问题,那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与教师无关。

绝大多数的合唱参与者都是来自于老百姓,没有受过声乐特别是合唱专门训练,不会唱或唱不好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又没有统一的格式可以去参考借鉴,全部依赖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因此课堂是学习与掌握合唱知识的唯一渠道,课堂纪律是每个学员必须严格遵守的。不怕学生不会,就怕学生不学。

二、在上合唱课时,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提问和解答,这是逆向教学的一种方式,以检验学生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以利于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同时也可活跃和调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上合唱课不同于上其他课那样轻松。台下听课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意识上的差异,年龄上的差异,由于文化水平不同造成的理解能力不同,反应和接受能力不同,喜爱程度不同等诸多原因,会造成学习和运用的效果不尽相同。在演绎同一首作品时,表现出的差异就非常之大。

为了能打造出精美的合唱作品,推动合唱团队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在合唱团队中引进竞争机制是必要的,应该建立“团中团”。出席大型的和重要的文艺演出,由小团演出;一般的和普通的展演由大团演出。

小团设立统一的标准,通过考核,合格的吸收进来,不合格的在外围继续练习,什么时候考核通过了,什么时候再吸收进来。

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合唱团队里就再也不会出现“好人不香,坏人不臭”的尴尬局面了。平素那些滥竽充数混日子的人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去留问题了。合唱团队也会由此提高一大截,会有长足的发展。

合唱团里无小事。一个几十人的队伍,教学是一个大问题。每个合唱参与者都要有全队一盘棋的概念,为整体声誉负责,唱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